当前位置: pg电子游戏网站首页 > 健身知识
“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发布——“家校社”迎来青少年体质健康“开卷考”pg电
2024-12-27 15:39:13
“我家孩子适合什么体育项目?”“每周孩子需要多少次体育活动?”“每次体育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强度?”近年来,随着体教融合的不断深化,体育和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但在鼓励孩子们“动起来”的过程中,“孩子究竟应该怎么动”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编制的“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以下简称“20条”)正式发布,首次为儿童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提供科学健身指导类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发展指导处副处长陈石表示,“20条”的作用不仅是要帮助孩子们动起来,更要科学、有效、安全地动起来。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超重肥胖形势严峻,脊柱健康问题日益显现,心理健康问题频发。
“这些问题都和运动不足有直接的关系。”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原所长、教授马军表示,青少年时期的健康习惯养成是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基础,“例如,从小到大几乎没人教过我们怎么去正确地‘蹲’,但错误的蹲姿就可能给我们老年阶段膝关节损伤埋下隐患”。因此,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掌握正确的运动姿势、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将受益终身。
“与2020年相比,虽然孩子们的身体形态有所改善,但在体能方面却出现了下滑,跑得更慢、跳得更近、力量更小、耐力更差,各类身体素质问题不容忽视。”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姜庆国表示,为强化青少年健身的安全性、科学性和规范性,“20条”编制团队邀请体育、教育、卫生健康等行业专家深度参与,紧紧抓住“安全性”“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普及性”这五项原则进行编制,内容涵盖青少年近视防控、科学减脂、体姿改善、心理健康、科学健身5大方面。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袁虹表示,“20条”不仅聚焦当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所面临的问题与不足,还突出身体素质提升,在儿童青少年运动健身方面精确定位、精准发力,重点围绕健身方式、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时间等提出指南性、精简、凝练的内容。
例如,身体素质主要包括耐力、力量、速度、柔韧、平衡及灵敏素质等方面,是维持健康、提升运动能力的基础,也是体育考试关注的关键内容,“20条”对于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运动建议:如,耐力练习以有氧运动为主,穿插适量的无氧练习,每周3-5次,每次30-50分钟;力量练习应注重全身各部位肌肉均衡发展,逐渐增加训练负荷,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速度练习可以让儿童青少年学会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身体各部位进行快速、准确的动作,建议每周进行2-3次,每次20-30分钟等。
此外,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睡眠不足等问题,“20条”编制了针对性强的指导建议。袁虹介绍,睡眠问题很容易被忽视,因此,在“20条”中着重强调了高质量睡眠对于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参加规律性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建议睡前进行适量的拉伸和放松活动,如温和的瑜伽体式,有助于缓解一天的疲劳,“需要注意的是,睡前2-3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身体过于兴奋影响睡眠”。
“运动风险筛查是保障运动安全的重要环节,但大众对运动风险筛查的认识还较为片面,甚至存在误区,对儿童青少年运动风险筛查的重视程度尤为不足。”袁虹强调,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其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发育也不健全,无论是肌肉力量还是骨骼强度方面都相对脆弱,抗击打和防御能力相对较差,加之好奇心、求胜欲、冒险欲强,可能在体育锻炼时急于求成,使身体超负荷,从而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对此,“20条”从健康状况评估、运动能力评价、疲劳状态以及心理状态评估、特殊风险因素筛查等4个方面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运动风险筛查的指导性建议,力图尽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隐患,降低与运动相关的伤害和损伤风险,保障儿童青少年在运动中收获更多健康。
“‘20条’瞄准了当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炼出了重点注意事项,极具针对性。”教育部义务教育监测中心体育健康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佑发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无论校内、校外,“20条”都为引导儿童青少年培养主动健康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学校体育层面,“20条”中关于运动强度、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伸等内容,对体育老师的课堂教学“作出提醒”,“比如,有的学校为了保障运动安全,不敢上强。